讲之前先推荐一个活动策划的素材
无论你是做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还是用户增长。 无论你是刚进入互联网的新操作员,还是工作了几年的运营主管或经理,你都会发现活动能力是运营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想增加新用户,完成月底的KPI指标,你会想是否应该在微博和抖音上做一个增加粉丝数量的活动。 你会思考是否应该组织一个活动来增加用户活跃度,增加关注者数量。 保留指标,你会思考是否要做某项活动。 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已经深入到很多经营者的心中。
但在做活动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人思路清晰,一个活动需要做的工作,脑子里非常清楚,触手可及; 而有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杂乱无章,甚至暂时盲目。 这其实就是运营水平和活动策划能力的区别。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T哥,公司有专门的活动运营岗位,而我的职业规划并没有朝着活动策划的方向发展。 我还需要竭尽全力提高我的活动能力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
1、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活动运营岗位;
2、掌握活动策划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很多活动,时间短、速度快、效果好。
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活动策划和运营方面的经验。 本文将按照我策划活动的过程进行一一分解,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明确计划活动的主要目的
概括起来,活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类。
品牌推广、流量获取、转化付费。
其中,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多地接触品牌推广活动,而运营伙伴可能更多地接触后两类活动。
新品裂变、PUSH召回、团开50%折扣等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流量; 而电商常用的各种优惠券、折扣券等主要是为了转换支付的目的。
一项好的活动只能有一个主要目标。 整个活动的所有操作都是为了这个主要目标服务的。 可能涉及多个目标,但总体目标肯定只有一个。
当你接到领导的工单时,你需要提高产品的某个指标,比如公众号的每日新增关注者。
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通过一个事件来解决。 首先分解目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案。
比如分析之前新增的新渠道有哪些? 这些渠道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能否找到新的有效渠道等等。
在考虑进行某项活动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项活动是必须做的吗? 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需要事件来解决什么问题? 这项活动有可用的资源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开始行动。
确定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受众
我见过很多效果不佳的活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动的对象很模糊,不够清晰。
射箭必须瞄准目标,活动必须有针对性。 只有有的放矢,才能有好的结果。
尤其是一些提高单一指标的小活动,千万不能贪心。 活动目标跨度大,缺乏重点。 看似大而全,但实际上缺乏针对真正目标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
1、我们的活动对象是谁?
如果您开展新的促销活动,该活动的目标用户将是之前未下载并使用过的目标用户;
如果进行召回活动,活动的目标就是流失的用户;
如果你开展的是促转化、促付费的活动,那么该活动的目标用户就是那些操作频繁但需要在付款前进行最后一刻支付的用户。
明确活动对象是后续操作的基础。
最好对活动对象建立一个用户画像,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用户习惯等设计不同的活动路径和玩法,这里就不细说了,后面会详细介绍。
2. 他们的偏好是什么?
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换。 我们用奖励来换取用户的注册使用量、时间、活动、付费等。
那么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理解就是非常重要而且容易理解。 只有你的奖励足够吸引目标用户,才能取得好的活动效果。
3. 我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
一旦您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您的营销活动目标,您就可以确定要使用的渠道。
其实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活动的结果负责。
这是我在朋友圈随机捕捉到的一个活动。 这是一个K12教育机构的活动页面。
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操作应该很好理解,目的就是利用活跃对象的朋友圈进行裂变,招募新人。 但父母不一样。 家长参加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亲子学习+有奖品。
因此,在策划活动时,运营需要区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目标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目的包裹在活动对象的目的中,这样它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活动。
这个活动是为谁举办的?
你是学英语的孩子吗? 很明显不是。
这项活动的目标受众应该是孩子的家长。
既然活动的对象是孩子,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奖品呢? 奖品可以直接兑换家长喜欢的电子产品或者化妆品吗?
让我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考虑到成本,孩子喜欢的礼物的成本比父母喜欢的要低得多。
从活动内容来看,这项活动需要孩子和家长的配合。 英语学习背后隐藏着分裂朋友圈的目的,所以用奖品来激发孩子们的主动合作。
您的活动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
换句话说,为什么用户应该参加您的活动。 这个诱饵在哪里?
无论是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还是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其实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盈利。
活动是利用诱因让用户完成您设想的操作。
其诱因的强度值得深思。
如果优惠太大,成本太高,活动结束时的投资回报率也不够。 而且,很容易欺骗用户。 他们以后不会来参加小型活动了(比如瑞幸咖啡每天给我22折和32折的折扣)。 优惠券。 偶尔他们会给我一张 52% 的优惠券,但我绝对不喜欢。)
如果offer太小,就不足以撬动用户。
因此,策划活动的第三步就是确定活动的吸引力,评估它是否足够强,是否太大。
当然,这个活动的强度需要根据活动对象的参与内容来评估。
例如,某裂变活动单个用户的奖励为158元。
我想问一下,这个奖励是高还是低? 没办法评价吧。 因为你不知道是拉一个人过来就给你158元,还是要拉倒20个人才给你158元。
这种优惠券是最常见的转化付费活动的活动形式。
以优惠券的形式为活动目标提供激励。 出现这个界面的用户一定有购物的需求,不然谁会在购物的时候饿着肚子呢? 那么通过折扣券,既可以刺激转化,又可以提高客单价,划算。
活动将采取什么形式?
如今,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海量的信息,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其中包括大量的活动信息。 换句话说,大家都麻木了。
那么活动的形式是否有创意、新颖、引人注目,将决定该活动能否在众多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
运营平时要多关注各行各业的活动,优化整理,物尽其用。
这一部分,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活动的核心路径能否顺利运行,整个过程的用户体验是否足够好。
这是活动的关键,也是活动的底层基础。
就像盖房子一样,核心路径的通畅是稳定的基础,后续的活动包装和玩法优化则是上层建筑。
如果地基不牢,房子建得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
2、活动包装是否足够好?
我们刚刚看到的K12箱子,活动包装非常好。
通过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包装,将一场新招聘活动包装成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英语、领奖品的活动,大大降低了家长在朋友圈分享的障碍(降低用户参与成本,稍后将讨论)。
3.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些游戏中的想法。
用户的活动路径是否清晰明确,每一步的介绍和引导是否足够清晰,奖励反馈是否及时,是否有方便传播的分享机制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玩法都需要添加到事件中。 可以根据活动规模、用户群体、活动类型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玩法方式融入到活动中。
用户参与成本
用户参与成本是指用户从初次认识某项活动到熟悉该活动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参与成本不能太高,否则用户根本不会参与,或者在了解的过程中迷失。
参与成本无法消除,否则就会出现很多羊毛党,活动的后续效果也无法保证。
活动在能够把握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该尽量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
那么,用户参与成本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了解成本
活动是否简单易懂,是否符合以往的思维和使用习惯? 将用户视为傻瓜,不要让主动主体想得太多。
如果活动路径很深,那么在产品设计上就必须给予足够明显的引导。
活动玩法的创新固然重要,也容易受到欢迎,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忽视对活动对象的理解和接受。
2. 金钱成本
考虑参加此活动所需的金额。 如果门槛太高,不仅会阻碍羊毛党,还会阻碍活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到,之前参加支付宝活动的时候,收到了一张5元的兰博基尼购车券。 WTF,你在开玩笑吧? 这次活动的意义何在? 除了成为大家的消遣和笑话之外,对品牌和流量都没有帮助。
3、时间成本
活动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
需要用户持续注意力的时间太长了记不住,太短了效果也不够好。 用户对某项活动的持续关注时间不超过3天。 如果参与欲望特别强烈,活动非常激烈,可能会持续一周。
在我看来,今年的618点赞征集活动时间太长了。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疲惫不堪,很多用户中途退出了活动。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是这个国家级别的产品,就不要长期从事这种活动。 不然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4. 信任成本
大品牌知名度高,不太可能考虑信任成本。 但如果是小品牌或者新品牌,如何打消参与的顾虑呢? 寻找值得信赖的人或品牌来帮助代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得到值得信赖的品牌或人士的背书,并且活动规则尽可能透明,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信任成本。
我在朋友圈里随机截图了2张活动海报。
左边为活动背书,详细介绍演讲者的背景和荣誉,降低用户的信任成本。 右边则用“1000万人”四个字,通过大量用户参与来增加活动的可信度。
总结
优秀的运营人员和运营团队会将很多活动整合到产品路径中,使这些活动成为驱动产品和用户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的活动。
任何活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具有回顾的意义。 运营要不断优化细节,提升活动效果。
对于新运营商来说,通过规划和实施简单的运营,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运营体系。 他们还可以发展测试和数据能力,为未来更困难的操作做好准备。
那么,您认为活动策划能力重要吗?